关于即将到来的英伟达财报,开篇明义,我的核心观点是:
英伟达目前就像一个“完美无瑕的爱人”。
财报的基本面大概率不会有问题,但在这个位置,任何微小的瑕疵都会被市场拿着放大镜审视。
大家不需要过于关注财报代表的“现在”,而必须死死盯住代表“未来”的指引。
一、 势不可挡的当下:被锁定的增长
对于19日的成绩单,我们不应怀疑英伟达的执行力。
Blackwell超级周期的启动;
产品均价(ASP)的跃升(从GPU转向GB200 NVL72系统级产品);
云厂商的恐慌性抢购;
以上三点构成了强劲引擎。当前唯一的瓶颈是供给(台积电CoWoS产能),而非需求。 因此,我预计Q3营收将再次达到甚至小幅超越华尔街预期。
二、 核心风险:“完美预期”的陷阱
在华尔街,这叫做“Priced for Perfection”(完美定价)。
当市场认定一家公司完美无瑕时,其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几乎为零。
风险在于“预期的敏感性”: 如果英伟达给出的Q4指引仅仅是“强劲增长”,而非市场渴望的“加速增长”,这种轻微的减速信号就会被视为巨大的不确定性。
新的游戏规则: 任何关于供应链缓解(可能影响定价权)或客户部署速度放缓的言论,都可能引发估值的剧烈重估。
三、 现实的碰撞:AI繁荣面临的“三面墙”
相比于财报数字,我们更需警惕的是AI叙事正在从真空增长撞向现实物理与经济的边界。结合彭博社近期数据与前美联储高官Bill Dudley的分析,我看不到AI能无限狂奔,它正面临三堵墙:
第一面墙:物理与政治的极限(能源瓶颈)
AI是能源的无底洞。
数据警示: 2025年前8个月,美国电价上涨10.5%(是通胀率的两倍)。
政治反弹: “电价可负担性”已成为核心政治议题。
对英伟达的影响: 客户面临从“采购意愿”到“部署能力”的脱节。买了Blackwell服务器,如果电网不支持、或者项目被否决,昂贵的算力只能闲置。
第二面墙:金融与资本的极限(利率压力)
资本代价: 建设AI基建推高了长期实际利率。
双重打击:
ROI挤压: 融资成本与运营成本(OPEX)双升,迫使云厂商重新评估总拥有成本(TCO)。
估值压力: 高利率直接压制英伟达这种长久期资产(Long Duration Assets)的估值。
第三面墙:经济与回报的极限(生产力滞后)
这是一个严重的时间错配:AI的投资是前置且即时的(买卡、建厂),但生产力提升却是滞后的。社会正在为未知的未来收益支付昂贵的“首付款”(高电价+高利率)。如果“产出”长期落后于“投入”,当前的资本开支狂潮将难以为继。
四、 决战夜看点:寻找“裂缝”
明天的财报电话会,我们要从管理层的只言片语中寻找中期指引的微妙变化:
部署瓶颈: 是否提及“能源获取”(Power Availability)正在限制客户的部署速度?
成本防御: 是否刻意强调Blackwell的能效比,以安抚客户对TCO的焦虑?
远期语气: 对2026年下半年需求的描述,是否加入了一丝谨慎?
结语
英伟达依然是AI时代的王,但战争已经进入新阶段。
AI革命正在从“技术可行性”阶段进入“经济可行性”阶段。核心挑战已不再是芯片够不够快,而是能源、资本和社会是否承担得起。
当指数级增长的叙事,撞上现实世界的线性约束,波动不可避免。明天的财报,或许就是市场重新审视这条增长斜率的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