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地缘观察】中日摩擦:一场关于“枷锁”的博弈

2025-11-17 11:02


中日短线的激烈冲突不仅是双边摩擦,更是日本右翼势力试图借“外部威胁”为杠杆,撬动日本“国家正常化”的一场豪赌。

当前的东亚局势,最大的变量在于:特朗普政府,是否具备足够的战略清醒。


一、核心利益悖论

如果特朗普团队保持战略理性,他们绝不会轻易允许日本实现完全的“军事正常化”。这违背了美国在二战后建立的东亚秩序底层逻辑:

美国建国以来,本土遭遇过的重大袭击屈指可数,珍珠港是无法抹去的战略记忆。

霸权的基石: 一旦日本实现军事正常化,美军驻日基地的法理基础将动摇。若日本“松绑”,韩国势必效仿,美国在东亚的离岸平衡体系将面临崩塌,甚至失去对该地区的掌控力。


二、 决策模型

一个具备成熟战略眼光的美国政府,面对日本右翼的躁动,最优解并非顺水推舟,而是“借机强化存在”。最好是反向利用: 既然日本强调周边威胁,美军便有理由将更多战略资产(如战略轰炸机、核潜艇等威慑力量)前置部署于日本。

深层遏制: 表面上是协助日本应对中国,实际上是通过加深军事捆绑,将日本更紧密地锁在战车上。这既是对中国的威慑,更是对日本潜在野心的物理压制。


三、 前瞻分析:局势走向的三种剧本


基于特朗普的执政风格(交易型现实主义)与日本右翼的诉求,未来局势可能呈现以下走向:


1. 剧本一:枷锁收紧(高概率) 若特朗普团队意识到控制权的重要性,日本右翼会发现事与愿违:他们越凶,美国索要的“保护费”越高,且驻军锁链勒得越紧。


推演: 意识到无法通过制造摩擦换取独立性后,日本出于自身利益(避免成为巨额提款机且无法自主),可能会主动寻求与中国关系的战术性缓和,为局势降温。


2. 剧本二:代理人战争(高风险) 若特朗普政府陷入战略短视,只顾短期遏制中国而忽视了对盟友的管控,甚至默许日本扩军以作为对抗中国的“代理人”。


推演: 高市早苗等鹰派政客为追求历史定位,会在红线边缘疯狂试探。这将导致东亚进入军备竞赛的螺旋上升期,中日摩擦将从外交口水战升级为实质性的海上对峙,地缘风险急剧失控。


3. 剧本三:交易性施压(特朗普特色) 特朗普可能将中日摩擦视为筹码,一边默许日本躁动以敲打中国,一边利用日本的恐惧迫使其购买更多美国军火。


推演: 局势将呈现“且战且谈”的波动状态。日本获得部分战术武器的松绑,但战略自主权依然被美国死死按住。


结语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日本试图利用中美博弈的缝隙“越狱”。对中美而言,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情绪上头,而是清晰真正的利益是什么,做出符合自己利益最大选择。对投资者而言,重点关注剧本的三种可能,剧本一属于中性偏暖,剧本二和剧本三都是地缘负面因子,一旦出现注意进行避险对冲。

鲁ICP备20251633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