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中停火协议等于拉偏架,废掉了乌克兰目前最大的非对称优势。
无人机在俄乌战场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侦察、监视和精确打击的工具,更是双方弥补传统军事力量差距的关键手段。特别是对于乌克兰而言,无人机已成为其对抗俄罗斯数量优势的“不对称优势”。
乌克兰的工程师们制造出了能够执行远程战略打击任务的无人机。例如,乌克兰安全局(SSU)策划的“蜘蛛网行动”(Operation Spider's Web),使用从卡车上发射的廉价无人机,深入俄罗斯腹地数千公里,成功袭击了多个俄战略轰炸机基地,摧毁或损坏了包括图-95MS和图-22M3在内的数十架高价值飞机 。这种以极低成本(单架无人机约600-1000美元)瘫痪对手价值数十亿美元战略资产的能力,是乌克兰非对称作战思想的极致体现 。
1.2常规战争劣势: 战争初期至今,俄罗斯在坦克、火炮等传统重武器数量上始终占据绝对优势。面对这种局面,乌克兰利用无人机,特别是廉价的FPV无人机,创造了一种非对称的对抗手段。一架成本仅数百美元的FPV无人机,可以摧毁一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俄罗斯主战坦克 。这种极高的交换比,使得乌克兰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效迟滞和消耗俄军的进攻力量。无人机成为了乌克兰弥补其在地面重火力方面劣势的“伟大均衡器” 。
1.3 拉偏架的核心逻辑:双方对无人机的战略依赖呈现出根本性的非对称性。乌克兰使用无人机主要是为了防御和维持战场均势,即在常规力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非对称手段求得生存和坚守。它的使用本质上是被动和反应性的。即使是其对俄罗斯本土的战略打击,其根本目的也是通过提高侵略成本来达成一种非对称的防御威慑 。相比之下,俄罗斯使用无人机主要是为了进攻和战略胁迫,即通过消耗战削弱对手的战争潜力,并为其地面部队的进攻扫清障碍。它的使用本质上是主动和侵略性的。
这种战略定位的差异是评估任何停火协议影响的核心。剥夺双方的无人机能力,并非对等地移除一个武器类别,而是从乌克兰手中夺走了其防御体系的盾牌和长矛,同时仅仅削弱了俄罗斯众多进攻工具中的一种。这正是“拉偏架”逻辑核心。
对于乌克兰军队而言,这一协议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和立竿见影的。
炮兵失明: 乌克兰的炮兵部队严重依赖无人机进行侦察、目标定位和校射。没有了无人机提供的实时“上帝视角”,其炮兵将基本丧失精确打击和有效反炮兵作战的能力。他们将退回到依赖传统、缓慢且不精确的侦察手段,在与俄罗斯数量庞大的炮兵对抗中将完全处于下风 。
反装甲盾牌被撤: 如前文所述,FPV无人机是乌克兰最重要、最高效的反装甲武器 。停用无人机,等于剥夺了乌克兰前线部队对抗俄罗斯装甲集群的核心防御手段。这将使其防线直接暴露在俄罗斯大规模坦克和装甲车的威胁之下,重现战争初期俄军装甲洪流长驱直入的风险。乌克兰将被迫完全依赖其库存有限的“标枪”、“NLAW”等反坦克导弹,而这些武器在数量上远不及俄军的装甲单位。
“伟大均衡器”失效: 总体而言,无人机停火将直接摧毁乌克兰赖以抵消俄军常规优势的非对称能力。乌克兰军队将被迫与一个在兵力、火炮、装甲、弹药储备等所有传统指标上都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一场纯粹的“常规战争”。这无异于让一个轻量级拳击手在被绑住一只手后,去和重量级对手比拼力量。
对俄罗斯的影响:对于俄罗斯军队,无人机停火同样会带来损失,但其性质和程度与乌克兰完全不同。
进攻节奏受挫: 俄罗斯将失去“天竺葵-2”这一廉价的远程饱和攻击手段,也无法再使用“柳叶刀”和FPV无人机为其地面部队提供精确的战术支援。这无疑会增加其进攻的成本和难度,减缓其推进速度 。
核心优势未损: 然而,至关重要的是,无人机停火并未触及俄罗斯军事力量的核心优势。俄罗斯依然拥有庞大的炮兵部队和几乎取之不尽的炮弹库存,依然拥有规模庞大的装甲集群和兵力,其空天军的常规战机和导弹武库也完好无损。失去无人机,对俄罗斯而言是失去了一个高效的“赋能器”,但其战争机器的“主引擎”——即通过大规模常规火力和兵力进行碾压的能力——依然在全速运转。
克里姆林宫的消息来源证实,普京仍然坚持其领土目标,要求在启动任何和平协议之前,完全控制所有四个已吞并的乌克兰州 。普京本人的言论(“整个乌克兰都是(俄罗斯的)”)以及国家杜马议员的表态,都强化了其目标是实现乌克兰完全投降的观点 。
在战略层面,俄罗斯正积极利用核言论,并已退出《中程导弹条约》的自我约束,以制造战略模糊性,操纵恐惧心理,并阻止西方更深层次的介入。这是其升级管理理论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
尽管面临前所未有的制裁,俄罗斯经济已经适应了新常态,这得益于大规模的军事刺激、高额的能源收入以及向中国和印度等非西方伙伴的战略转向 。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实际上有所增长,经常账户也保持顺差 。 虽然到2025年中期,这种模式已显现出不可持续的迹象。俄罗斯经济在2025年第一季度出现萎缩,预算赤字飙升,通货膨胀高企(实际通胀率可能在15%左右),中央银行正陷入一场对抗通胀和克里姆林宫支出狂热的双线作战 。作为战争机器生命线的化石燃料收入,在2025年第二季度同比下降了18%,达到了自入侵以来的最低点 。这表明制裁虽未使经济瘫痪,但正产生切实的负面影响。 从人口结构上看,这场战争是一场灾难,加剧了低出生率、高男性死亡率和大量技术工人外流的“三重打击”。这对俄罗斯未来的经济和军事潜力构成了严峻的长期威胁。但是恰恰如此,反而更不容易让俄罗斯放弃战争。
普京可能盘算,他必须在俄罗斯人口衰退使其无法发动此类战争之前的有限几年内,取得军事上的突破。在这种背景下,一次临时的“空中停火”对俄罗斯而言,是一个战略上合乎逻辑的举动。这将使其能够暂停、重组,并在其正在关闭的人口窗口期内为未来的攻势做准备,这与当年战略性地利用《明斯克协议》如出一辙 。然而,这也使得俄罗斯极不可能将这样的停火视为迈向一个未能满足其极限主义目标的真正、永久和平的一步。
这场战争使普京得以巩统治,建立了一个基于军事开支和庇护主义的新经济模式,使其核心圈子和数百万与战争相关的普通家庭受益 。任何和平协议或停火都将危及这整个体系。它将迫使数十万饱受创伤的士兵复员,随着军费开支的削减可能引发经济动荡,并消除了国内高压政策的主要理由 。普京已将这场冲突定义为与西方的生存之战,这使得任何未能取得明确胜利的结果都可能被视为政治上的失败,这是军方和社会所无法理解的 。
俄罗斯经济的韧性是一把双刃剑,它将普京锁定在持续冲突的轨道上。俄罗斯已成功将其经济转为战时体制,巨额的国防开支驱动了经济增长,并催生了一个新的受益阶层 。这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内利益集团——从接管西方资产的寡头到领取高额津贴的军属——他们的利益与战时经济的持续息息相关。与此同时,非军事经济部门在高利率和劳动力短缺的压力下停滞不前 。停火或和平协议将要求俄罗斯进行一次痛苦且充满政治风险的向和平时期经济的转型。这将涉及削减支撑整个体系的军事开支,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社会动荡,同时还要处理大量受创伤的老兵返乡问题 。因此,俄罗斯经济适应性上的“成功”反而制造了一个依赖陷阱。
对克里姆林宫而言,停止战争的政治和经济成本现在可能显得比继续战争的成本更高,这使得俄罗斯在结构上抵制任何形式的降级。
特朗普政府的策略并非反复无常,而是遵循一种一贯的、尽管风险极高的胁迫性外交模式。分析将表明,国内经济的脆弱性和政治上的迫切需求,使得一场持久的施压行动比达成一项迅速而肤浅的协议更具可能性。
特朗普政府当前的核心策略是为停火设定一个硬性最后期限(8月8日),并以对俄罗斯“影子船队”油轮实施严厉制裁为后盾 。这直接应用了特朗普总统既有的谈判风格,其特点是公开的最后通牒和将经济杠杆作为主要外交政策工具。
回顾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其处理对华贸易战和对伊朗的“极限施压”运动的历史先例表明,他更倾向于通过升级经济冲突来迫使对方让步,而非接受中间协议 。对伊朗的经验尤为关键,该案例显示极限施压并未促成新协议,反而导致了局势的升级,这是一个需要审慎研究的案例 。
目前,美国对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发出的关税威胁具有双重目的:这既是一项直接的惩罚性措施,也是向另一个主要买家中国发出的明确信号,警示其不遵守美国政策可能付出的代价。这一策略旨在切断俄罗斯关键的经济生命线,将其孤立 。政府的官方话语将这些行动包装为“美国优先”政策的一部分,将对敌对国家的经济施压与国内繁荣和就业创造联系起来,这是其核心政治基础的关键主题 。
尽管2025年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达到了3.0%的积极水平 ,然而,有深入分析指出,近期的GDP数据增长是由于关税政策导致进口下降而产生的统计假象,这表明经济可能正滑向滞胀或衰退 。与印度(6.4%)等竞争对手相比,美国2025年的增长预期(1.9%)明显落后 。
这种经济上的脆弱性为现任政府带来了国内政治上的迫切需求。“极限施压”策略,以关税为核心,被宣传为一种增加财政收入和保护国内产业的方式 。与俄罗斯进行一场旷日持久、高风险的谈判,能让政府在公众面前展现强硬形象,并掌控全球经济议题,从而转移国内对经济疲软的关注。
此外,“2025计划”的意识形态影响力预示着一种更加自信、单边的外交政策,而非依赖多边共识。特朗普目前采取的强硬立场,可能是在谈判后潜在转向前,巩固支持、展示力量的一种方式。
美国经济的潜在疲软,反而成为了其采取更强硬外交路线的催化剂。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快速、有限的协议,如“空中停火”,在国内几乎带不来任何政治红利。它既不能创造财政收入,也无法体现“强硬”,反而可能被批评为软弱的妥协。相比之下,一场以关税威胁为核心的持久性“极限施压”运动 ,能让政府主导新闻周期,塑造强人形象,并将冲突框定在“美国优先”、保护就业等能够引发其基本盘共鸣的经济叙事中。因此,美国经济的根基越不稳固,政府就越有政治动机去寻求与俄罗斯及其支持者进行一场高风险、持久的经济对抗,而非迅速的外交解决方案。谈判本身,已演变为一种国内政治管理的工具。
特朗普政府在进入与俄罗斯的最后谈判阶段(即8月8日最后期限)之前,必须首先测试并展示其对抗这些关键支持者的决心。对印度采取的公开且激进的关税行动 ,其目标远不止印度本身,而是向北京和莫斯科发出的一个代价高昂的信号。它表明,为了执行其划定的红线,美国愿意承受经济痛苦并扰乱与战略伙伴的关系。这使得“极限施压”的场景变得更有可能。目前,美国政府正处于通过对抗俄罗斯的支持者来积累筹码的阶段。
尽管制裁船队能造成短暂痛苦,但其有效性取决于关键第三方的合规性以及俄罗斯复杂的规避体系,使其成为一个强大但未必是决定性的武器。
为了规避七国集团(G7)的价格上限,俄罗斯建立了一支由老旧油轮组成的庞大影子船队,自2022年以来估计已花费100亿美元用于购买船只 。这支船队运输了俄罗斯30-40%的石油出口,每年创造600-700亿美元的收入 ,是克里姆林宫经济生存战略的核心支柱。
船队的所有权被故意模糊化,通过在马绍尔群岛、塞舌尔和阿联酋等司法管辖区注册的空壳公司进行操作。这些船只通常悬挂加蓬、库克群岛或巴拿马等国的“方便旗” 。值得注意的是,船队中相当一部分(近60%)的船只源自西欧卖家,特别是希腊船运公司,这暴露了初期制裁机制中的一个重大漏洞 。
俄罗斯已发展出复杂的规避策略,包括船对船(STS)转运、伪造自动识别系统(AIS)信号、使用非西方的保险提供商(例如俄罗斯本国的保险公司),以及利用阿联酋和香港等司法管辖区的金融网络 。英国国家犯罪局(NCA)已识别出一个特定的“蓝/红”网络结构,该网络由被制裁的个人运营,利用迪拜的2RIVERS DMCC等“蓝色”公司与西方金融服务对接,而所有权不透明的“红色”公司则直接交易石油 。执法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尤其是在追踪成品油来源方面。
中国和印度是俄罗斯海运原油的最大买家,吸收了被西方市场排斥的产量 。印度的进口量从占其总进口不到1%飙升至近40% 。两国都已公开且强硬地拒绝了美国停止购买的要求,并将其定性为国家利益和能源安全问题 。
中国的抗拒尤为关键。北京将支持俄罗斯视为其与美国更广泛战略竞争的一部分,因此不太可能屈服于会削弱其关键伙伴的压力 。印度则处于一个更为微妙的位置。美国威胁征收25%的关税外加罚款,可能会削弱其GDP增长,并迫使其进行成本高昂的能源采购转型 。为此,印度正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包括秘密外交、行业扶持和战略信息传播,以减轻潜在影响 。
这让制裁影子船队是一场“打地鼠”游戏,它将金融战推向新的高度。美国可以制裁特定的船只和公司 ,但这些船队的所有权结构被设计为一次性的。俄罗斯及其网络几乎可以即时在不合作的司法管辖区设立新的空壳公司 。这迫使美国必须沿着价值链向上追溯,从制裁船只转向制裁产业链:保险公司、船旗国、港务局,以及最关键的——处理支付的金融机构。这最终将导致美国将目标对准俄罗斯的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并制裁那些协助交易的外国金融机构,无论它们位于阿联酋、香港还是瑞士 。因此,制裁影子船队的威胁并非一次性行动,而是一场更广泛、逐步升级的金融战的开端。这种持久战的性质,支持了“持续拖延与施压”的场景,而非快速解决方案。
欧盟和美国正走在一条分岔的道路上,而这可能被俄罗斯所利用。特朗普政府正采取一种高度激进的单边主义策略,专注于胁迫性经济手段,并可能绕过欧洲直接与俄罗斯寻求和解 。而欧盟则对美国的脱离接触和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心存警惕,正试图建立自己的“战略自主”,并在制裁执行和支持乌克兰方面采取更强硬的独立立场 。这种战略分歧为俄罗斯提供了可乘之机。莫斯科可以一边与美国就达成“大交易”的可能性进行接触(利用美国作为威胁极限施压的“白脸”),一边又将欧盟的强硬立场作为谈判的障碍。这使得俄罗斯能够延长谈判,挑拨美欧关系,并等待跨大西洋联盟的进一步分裂。这种动态使得一个简单、干净的解决方案变得极不可能。
它需要一个复杂的机制来核实飞机停飞、无人机和导弹停止发射,以及防空系统的动向 。有效的监控需要结合技术手段(卫星、无人机)和来自可信第三方(如联合国或欧安组织)的地面观察员,以调查违规行为并管理一个联合委员会 。
鉴于双方之间极度的不信任,俄罗斯在以往监控任务中的阻挠历史(例如欧安组织在顿巴斯的经历),以及美俄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基础设施,建立一个可信的核查机构几乎是不可能的 。
关键问题是:哪一个中立的第三方能同时获得双方的信任?
4.2“空中停火”很可能是俄罗斯为分裂西方团结而进行的一次信息战操作。
俄罗斯深知,一个独立的空中停火在战略和技术上都不可行。然而,提议停火本身,即使是有限的,也是一个强大的外交工具。它使俄罗斯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理性和爱好和平的姿态 。这个提议是专门为迎合西方社会中那些厌倦战争、渴望结束冲突及其相关开支的群体和政治派别(包括美国保守派运动中的某些派别)而设计的 。通过抛出这一想法,俄罗斯可以加剧跨大西洋联盟内部现有的分歧。美国政府可能将其视为一个值得探讨的潜在“交易”,而欧盟和乌克兰则会视其为一个陷阱 。因此,“空中停火”很可能不是一个严肃的和平提议,而是一种复杂的“反身控制”行为——旨在让西方围绕一个由俄罗斯设定的“解决方案”进行辩论,从而制造不和并争取时间。
“空中停火”将不成比例地使俄罗斯受益。它将中和乌克兰最有效的非对称能力(远程无人机),同时却让俄罗斯的主要优势(庞大的地面部队和炮兵)毫发无损。这种固有的不平衡使得该协议在战略上对基辅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如果美国强行推动,将被视为迫使乌克兰处于弱势地位,损害其长期生存能力。这进一步降低了它成为最终结果的可能性。
所需条件: 此情景的实现需要至少一个主要参与方的战略考量发生重大转变。这需要:(a) 俄罗斯面临迫在眉睫的经济崩溃或军事失败,迫使其接受不利的暂停条件;或者 (b) 特朗普政府出于国内危机升级或希望全面转向对抗中国等原因,将达成一个快速、表面的“胜利”置于实质性成果之上。
可能性与持久性: 基于第二和第四部分的分析,俄罗斯真心接受此协议的条件尚未满足。克里姆林宫认为自己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并且有强烈的动机延长战争 。从美国方面来看,一个软弱的协议几乎没有政治收益,且与特朗普既有的谈判形象相悖 。因此,此情景成为当前谈判最终结果的可能性很低。即使达成,其持久性也将极差,很可能在数月内崩溃,重蹈《明斯克协议》的覆辙 。
5.2 情景B:“极限施压”的博弈(持续拖延与升级)
“空中停火”不会是终局。它将是俄罗斯为“拖延时间”而采取的策略,而美国将对此作出反击,明确表示这并不会停止对更严厉制裁的倒计时。8月8日的最后期限将会过去,焦点将转移到一个新的最后期限,即实施100%关税或对影子船队金融生态系统进行全面制裁的期限。
结论: 情景B(持续拖延与升级) 的概率显著高于情景A。当前的对峙并非终局,而是一场持久的经济和政治冲突中的中场博弈。
概率赋值: 情景A(“保全面子”的协议成为最终结果):20% 情景B(持续拖延与升级):80%
理由: 压倒性的证据——包括特朗普的谈判历史、普京的战略动机和对战争的生存性定义、空中停火本身在战略上的不可行性,以及美国正在对中国和印度采取的旨在积累筹码的行动——都指向冲突的持续。为情景A分配20%的概率,是为了考虑不可预见的“黑天鹅”事件,例如俄罗斯军心突然崩溃、美俄任何一方发生严重的国内危机,或某位领导人出现重大误判。
本部分将提供超越当前最后期限的前瞻性分析,勾勒出冲突可能的演变轨迹
如果情景B如期展开,冲突将进入一个以经济战为特征的新阶段。焦点将从外交谈判转向美国对影子船队及其支持网络的制裁实施与执行。这很可能引发俄罗斯的报复性措施(例如网络攻击、进一步的核信号、骚扰海上交通),并导致美国与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出现显著摩擦。
随着经济压力的增加,误判和意外军事升级的风险将会上升。美国的军事态势已因应对双线冲突的前景而备受压力,这将成为其能够施加多大压力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 。
经济指标: 乌拉尔原油与布伦特原油的价差: 价差扩大表明制裁正在产生效果。俄罗斯油轮的航运模式和保险提供商变化: 从非西方提供商的转变表明制裁执行取得成功。中国和印度银行当局关于遵守美国二级制裁的声明: 这是衡量制裁有效性的关键信号。俄罗斯的预算赤字及其国家财富基金的使用情况: 反映其财政健康状况。
军事指标: 俄罗斯在乌克兰地面战线的推进速度: 衡量战场主动权。乌克兰远程无人机打击的频率和目标: 评估其非对称打击能力。俄罗斯在北约边境附近的军事部署及核警戒级别的变化: 升级风险的早期预警。
政治指标: 特朗普政府关于新最后期限或“最终报价”的言论: 预示下一阶段的施压策略。欧盟领导人关于跨大西洋制裁政策协调(或缺乏协调)的声明: 反映西方联盟的团结程度。乌克兰政府面临的国内政治压力变化: 观察其谈判立场是否会因此变硬或变软